是不是一觉醒来,自己小区附近又多了一家新的商场?哦,没错,这就是现在上海人的真实写照。
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去新商场的路上。
虽然有人常打趣说“上海已经没有任何需求多一个购物中心”,但你瞅这阵仗,四季度竟然要新开三十多个商场,直接把前三季度加起来都给甩了出去。
讲真,是不是有点儿像开盲盒?—每隔一阵子就冒出一片精装好的新天地,搞得爱逛的人忍不住又要安排一场“城市探险”。
说起来,时间追溯到上半年,上海商业地产的气氛还属于“预热”模式。
那时候,业内大佬们都透露着“一边看一边稳步推进”的意味,小步快跑,先把地基打牢。
可刚过完夏天,整个节奏就变了,进程像是突然踩下了油门。
短短三个月,已经冒出10个新的商业体。
更惊人的是,到了年底,场面直接升级,三十多个商场要扎堆开业。
这画风说出来,多少有点“不讲武德”。
要问背后啥原因,难道是市中心地块又多出来了?
其实啊,上海市中心的地就跟钻石一样,稀罕得很,真正的大手笔还是要看今年这些“巨无霸”项目的亮相。
咱就说新天地那块地,这名字不陌生吧?
过去两年,整片核心地段几乎没什么大型新商场入市。
谁能想到,2023年下半场,居然上演了一出“王者归来”。
新天地东台里,这个让许多人翘首以盼的超级商业体,总算敲定了开业时间—9月29日。
铺面加起来,摊开足足39万平,不是吹牛皮,各路潮流玩家应该馋哭了。
但要说有啥不一样?
这回不但有6500平全景天幕,踩着百年东台路的文化脉络,把艺术、文化、购物、教育场景频繁串起来。
说白了,就是让你在“遛商场”的路上,顺便收获点审美的东西。
比往年那些单一的大盒子要高阶多了。
首批入驻餐厅,那叫一个丰富,从意式大餐到顺德小炒,日料、贵州菜啥都有,连外摆区都成了标配。
啥意思呢?
就是让你不用跑到欧洲、东京、巴塞罗那,一个商场就能打卡世界风味。
更别说什么首店收割机—运动品牌的全国首店、户外旗靓店、Oneup的全国首家……
讲真的,这阵势,要不约上三五好友,分着区域各打卡一个月都逛不完。
当然,市中心的热闹还没完。
同样火爆的,还有徐家汇板块。
你可能还记得,徐家汇过去一直以“人挤人”著称,现在好了,ITC Maison悄咪咪地把美食坊先甩出来,1.4万平方米,主打一个“吃货天堂”。
整个项目规模更吓人,70多万平方米的单体商场,在现在这个地段能搞这么大,可能只有新鸿基敢拍胸脯说“我来试试”。
按计划,这商业巨舰还会分批亮相,等到都齐活了,估计徐家汇晚上得再多几百辆出租车来拉客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南京西路。
那一带一向寸土寸金,没想到华润中心也即将露面,挨着兴业太古汇,往西连着张园。
总建筑体量13万平方米,到时候真实地一条龙连通南京西路的商业。
想象下,你走进A商场,逛着逛着就能穿堂过道钻进另一个,钱包要不失控,算你自律。
有人要说了,市中心是有点过瘾,可上海光靠核心区就能玩出花?
答案显然不是。
今年爆发点,还在于一大批产业集聚区异军突起。
蓝鲸世界购物中心,才刚在临港主城区露头。
整个楼盘长得像鲸一样,连零售空间都在卖萌,紧紧贴着海洋风。
有啥数据参考?
开业五天就吸引了将近47万客流,日均9.4万人,销售额平均下来每天528万人民币,真不是吹的。
临港这些年搞产业、拼人才,终于到了“人、钱、消费”共同升温的节点。
原先以为产业园区就冷冰冰一片,现在连逛街滤镜都加上了梦幻海洋光环,这谁能忍住不拔草。
而同样抢眼的还有张江科学城。
别看这名字有点高冷,其实商业氛围正在卷出新高度。
陆悦天地体量还更大点,差不多16.6万平,每个区域以行星命名,土星、金星、火星、木星、水星,脑洞是不是跟科幻片似的?
二号街区“木星超食空”主打吃货聚集地,水星部分又玩运动主题。
到四季度,彻底亮相。
很容易想象,本地码农、科研大牛、留学生一块聚在商场,刚和老板开完会,顺手下楼撸烧烤,或者在球场跑两圈。
生活跟工作混成一锅粥,也挺带感的。
眼光再放远点,虹桥那头也没闲着。
产业聚集叠加商务需求,商业空间简直成了座富矿。
虹桥前湾印象城MEGA马上要进入开业倒计时,整个商业体26万平方米,还和开市客、鸿桥国际商务中心连成片。
据说,未来整块地块将是40万平的商务综合体,购物、办公、休闲、娱乐全都一网打尽。
生物医药企业扎堆,写字楼和商场手拉手,这画风可能比现在陆家嘴还要卷。
别以为到此为止,北杨人工智能小镇那也要分一杯羹。
"漕河泾M+"商业中心,直接对标“科学家社区”,12月就要切换到营业模式。
五万平方米的体量说不上巨无霸,但定位很妙,主攻“数字智能、快乐联接”。
掐指一算,上海下半年新开商场的“马甲”可真多,逛街体验拉满槽点。
那问题来了,到底为啥今年的“新商场大作战”频频上演?
要说追溯到底,疫情尘埃落定、消费信心回归是一方面。
但还有个隐藏buff:新都市生活的刚需。
老旧商圈需要升级改造、产业园区要补民生短板,大家都盼望周边来点不一样的新刺激。
哪怕你不是爱购物党,周边新商场多了,休闲、娱乐、亲子、健身、展览一系列的配套功能都跟着来了。
城市社区和商业融合的呼声从来没断过,前几年讲的是“人货场”,现在直接玩起了“场景宇宙”。
大家都明白,在哪生活得舒服,首先要弄个能“躲雨避风、瞎逛闲聊、撸串看展”的地方,商场正好充当了这种万能“第三空间”。
再多商业体,是不是意味着绝对的繁荣?
别急,现实情况也有点复杂。
一方面,优质和稀缺的项目确实呼声很高,但同质化、空置率偏高的小体量商场也可能面临淘汰。
要卷服务、卷场景、卷业态,背后就是全民审美和需求的急剧进化。
对开发商来说,这阵仗是一把双刃剑。
必须不断挖掘新元素、玩法,不能只靠面积取胜。
要防止感官疲劳和消费力分散的副作用。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在心里默默打分,家门口那个新开的商场,到底是“新地标”,还是3个月后就变成“无聊地”?
说到底,上海这轮商业地产热潮,既像一次城市升级的排位赛,也是一次消费体验的革命。
未来的新商场,拼的不再是铺位多少、品牌谁更大,重点还得看谁更懂生活、谁更有温度、谁能持续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新用户。
哪怕短期内冒出来的商场数量再多,该卷的还是场景创新和人情味。
正如网络上那句老梗:你以为的残局,其实才刚刚开局。
而上海,这座城市的商业活力,也许正藏在每一个刚开业、灯光未熄、夜里还在迎客的小小商场里。
不信?放假你就走一圈商场试试。
话说回来,你家附近新开了哪家商场?
你最看重它的哪个安排,吃喝玩乐还是沉浸体验?
评论区聊聊呗,说不定大家还能组个逛吃小队路线!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金鑫优配,新立方配资,线上股票配资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