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蝉鸣裹着热浪,冰西瓜、小龙虾、夜市烧烤成了夏日的“快乐标配”。
但你知道吗?夏季是食源性致病菌的“疯狂繁殖季”,美食的背后,可能藏着让你上吐下泻的“隐形杀手”。夏季餐桌上的“C位食物”,往往也是风险高发区,这些“夏日顶流”,可能藏着安全雷区,快来“避雷”吧!
1. 夜市“灵魂担当”:凉拌菜/卤味熟食
天气炎热,夜市上很多人喜欢吃凉拌菜、卤味熟食等冷食类食品。由于凉拌菜加工过程不需要加热,卤味熟食虽然经过加热,但在冷却后的二次加工过程中也可不进行再次加热即食用。因此这类食品对原材料和制作加工过程的卫生条件要求较高,稍有疏忽就容易受到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引发食源性疾病。
展开剩余77%消费者购买凉拌菜、卤味熟食时,应选择资质合格且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饮单位。注意少量多次购买,吃多少买多少,避免长时间储存。
家庭自制凉拌菜、卤味熟食时,要选用新鲜的水和原材料。能加热的原材料应彻底加热,冷却过程注意防护;不能加热的蔬菜、瓜果等要彻底洗净。加工过程中刀具、砧板、餐具等做到生熟分开。注意少量多次制作,吃多少做多少,加工完后尽快食用。
2. 烟火气“C位选手”:爆炒小龙虾
夏季美食街最受欢迎的就是爆炒小龙虾、爆炒花甲等海鲜佳肴啦!但虾、蟹、海鱼、贝类等动物性海产品特别容易受到一种嗜盐菌——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当这些海产品处理不当(未经过充分清洗,或生熟食品交叉污染),或吃法不当(生吃或半生不熟等),就容易引起肠道感染。另外,夏季也是赤潮高发期,海虹、血蛤等海水贝类由于摄食赤潮中有毒藻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而在其体内产生并蓄积“贝类毒素”,要慎食海水贝类食物。
购买海鲜时,注意与其他食物分装存放,购买后如果不能即时加工,应尽快放入冰箱,在冰箱中储存海鲜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处理海鲜时,刀砧容器要专用,避免加工过程的交叉污染。烹饪海鲜时,要烧熟煮透,尤其不建议生食海鲜。不要在污水和热电厂冷凝水排放口及赤潮高发期“赶海”捕捞野生贝类。
3. 市井“本味代表”:素瓜豆
夏季是四季豆、芸豆、刀豆、豆角等各类菜豆大量上市的季节,而素瓜豆加蘸水是贵州老百姓夏季的最爱。生的菜豆中含有皂甙和红细胞凝集素,通常情况下,充分加热后能够破坏其毒素,一般不会引起中毒,但如果过于追求“脆”“绿”的口感和外观,或者一次加工量过大翻炒不均匀,加热不彻底,食用后就会引起中毒。在加工菜豆时,一定要烧熟煮透,防止中毒。
4. 街头“嗦粉灵魂”:各种米粉
由各类酸粉、米皮、米线等做成的“牛肉粉、羊肉粉”等美食遍布大街小巷,但这些湿米面类食品也存在很多潜在风险,比如导致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中毒是病死率较高的一种食源性疾病,多由家庭、小作坊制作的食品引起,常见的病因食品有两类:一是发酵面米制品,如酸汤子、鲜湿粉(如河粉)、凉皮、糯玉米汤圆、吊浆粑等;二是变质鲜银耳和长时间泡发的木耳。
预防措施:
①不制售、不食用酸汤子和吊浆粑等发酵面米食品。
②湿米粉要冷藏储存且应在当天食用完。
③木耳、银耳泡发时间要控制好,泡发最好用温开水,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
④泡发后的木耳或银耳应充分漂洗及时加工食用,若耳片不成形、发黏、无韧性或有异臭味的不要食用。
夏天的快乐,不该被“问题食物”偷走!小龙虾的美味、烤串的焦香、西瓜的沙甜……这些夏日限定的幸福,本应与安全并存。记住: 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是守护“舌尖安全”的五大法宝。
来源:贵州疾控
发布于:北京市金鑫优配,新立方配资,线上股票配资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