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传戒与正一授箓,乃道教传承千载之威仪,源自元始天尊旧章。二者在道士修道养德、陶铸心性及道教教育体系中,皆具基石地位。如同国之宪法、企业规章、银行制度、学校守则,道教戒律亦为管理人伦、约束身心、教化信众之圭臬,旨在明辨是非、厘定责任、指引方向。其核心,在于以道教根本义理为标尺,坚固道徒信仰,砥砺个人修持,并确立处世应遵的道德尺度。
一、 传戒释义:修道之基石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太上降授科仪即成传统。全真道自创教伊始,即将持戒奉为修道之首务。其传戒仪轨,可溯至金元时期长春真人丘处机所订,迄今七百余载。金元之际全真道风大行天下,实与其门人精严持戒之风范密不可分。至清顺治年间,全真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多次开坛传戒,广度弟子,重振律宗,复炽全真道风,被尊为道教中兴之祖。
所谓“传戒”,乃是由全真十方丛林宫观中德高望重的方丈,向已行“冠巾”之礼的道士,传授三坛大戒(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冠巾,乃出家道人正式成为羽士的宗教仪轨,是全真道士受戒的先决条件。道人出家,需在道观历经三年磨砺,经考验合格,方获准拜师冠巾。冠巾旨在正肃玄门规矩、消除宿世罪愆、通明天地人三缘。行此礼后,意味着其名已录于天曹,三官大帝亦将保举其日后修真证果。传戒之时,受戒弟子(戒子)来自五湖四海,不分地域,不论年齿,唯重其出家向道、志在超脱生死之诚心。道法真传,戒律秘授,非德善兼备者莫得。
展开剩余87%二、 戒律溯源:仙道之纲领
道教戒律体系源流有序,主要根植于我国古老的斋戒传统。道教创立后,在承继此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戒律仪范体系。早期便有《老君想尔戒》、《老君说百八十戒》等经典戒律。两晋南北朝时期,戒目渐丰,如三戒、五戒、八戒、九戒、十戒,乃至三百观身大戒、千二百戒等。现存主要戒律文献多收录于明代《道藏》洞真、洞玄、洞神部的戒律类。
戒律之于道士,犹如舟楫之于渡者,乃登真之阶梯,仙道之纲领。 道教坚信:“道士不受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不受戒,无缘登真。”《洞玄灵宝玄门大义》阐发戒律之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故戒律实为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范“恶心邪欲”、“乖言戾行”之圭臬。《三洞众戒文》更明言:“夫戒者,戒诸恶行也。故不持戒,道无由得。”真正的持戒,应超越被动的禁止与约束,成为衡量修行人德性与道力的天平。
道教认为众生根器有别,持戒亦分层次:上品之人,心性澄明,无需持戒亦无犯;中品之人,心念起伏,需借戒律(如十戒、五戒)防护身心,不令放逸;下品之人,恶念丛生,难以自制,其中上者或需严持重戒(如一百九十九戒、三百大戒),下者则虽具人形而失道心,受戒亦难获益。各教派持戒标准与戒品亦丰富多样,如张万福天师《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便辑录戒种六十有余。正一、上清、灵宝、全真诸派,皆有其特定戒律次第与受持要求。全真派即遵长春真人所定,以受持三坛大戒为核心。
三、 历史演变:古风之重振
金元之际道教正式形成全真、正一两派分立的格局,其威仪传统亦有所侧重:全真承袭并光大了传戒古风,正一则延续授箓仪轨。考诸典籍,早期道教确系公开向道士授受戒律,且受戒、持箓、得法位三者一体,缺一不可,定制森严。魏晋以后,受戒渐转为秘密传授。长春真人丘处机深谙戒律乃维系道脉之命脉,遂力挽古风,重兴公开传戒之制。他鉴于旧时戒目过于繁复,不利修持,遂化繁为简,统一制定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然此三坛戒仍沿袭秘授之规。
直至清初,全真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祖师(昆阳子)一改旧制,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奉旨主讲北京白云观,获赐紫衣,三次开坛,公开授受全真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千余人,震动玄门。康熙二年(1663年),他更率徒南下,立坛传戒,使戒法广行天下。据王常月《钵鉴》载,自丘处机采摭传统制定三坛大戒后,经赵道坚(龙门第一代律师)、张德纯、陈通微、周玄朴、张静定/沈静圆(龙门律宗由此分张、沈二支)、赵真嵩,秘传至王常月,再传伍守阳。在王常月公开传戒之前,玄门中知此三坛大戒者甚少。王常月革新丛林管理,公开传戒,实为全真戒法传承史上的重大转折。
近代以来,自1947年成都二仙庵传戒后,因战乱等历史原因,全真传戒中断近五十年。直至1989年11月至12月,方在全真祖庭北京白云观恢复举行传戒受戒仪典,此乃新中国成立后道教界首次传戒,意义深远。
四、 受戒条件:玄门之遴选
根据中国道教协会颁布的《关于全真派道士传戒的规定》,全真派道士受戒需满足严格条件:须皈依“道、经、师”三宝,有清晰的传统师承法脉;冠巾仪式完成两年以上;保持满发、身着大领道装;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坚定,品行端正无瑕;身心健康,威仪端庄;能持守道教基本规戒;掌握道教基本知识,能依科习诵主要经诰;持有道教教职人员证书;并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或中国道教协会审核推荐。
按道教传统,唯十方丛林宫观方具传戒特权。非丛林道观若欲传戒,须严格按道教仪轨晋升为全真十方丛林,完成挂钟板号令等程序后,方可开坛。道教戒律尊为天尊金口宣说,故授受之时必依科演戒,常与斋醮法事相配合,形成独特的传戒科仪大类,其庄严神圣可见一斑。
五、 传戒核心:方丈与八大师
传戒大典的核心人物是方丈。方丈乃接过“律师传法”衣钵的高道,肩负“开坛传戒”之神圣职责。“方丈”一词,本指海外三神山(方丈、蓬莱、瀛洲)之一的仙境。道教十方丛林与名山宫观,多为圣真成道之福地,故以“方丈”尊称其最高领袖。方丈人选要求极严,必须受过三坛大戒,且道高德劭,堪为表率。《三乘集要》与《律坛执事行为榜》盛赞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师”,肩负演扬龙门正法、普度苦海众生之重任,需常怀传贤之心,广积功德善行,为全真之楷模、律门之纲领,“非有道之师,不可立也”。全真派醮坛称“混元宗坛”,其传戒戒坛则尊为“玄都律坛”。
传戒仪式由方丈(律师)主持,并设八大师辅弼。此制取法唐宋道教传度三师、五保之职司。八大师及其职责如下:
律师: 由受过三坛大戒、出家二十年以上、持戒精严、德高望重的方丈担任,为传戒核心,开坛演戒,解说戒律,传授戒法。
证盟大师: 为戒子讲经说法,解答修行疑惑。
监戒大师: 监督律坛内外威仪,纠察犯规破戒行为。
保举大师: 负责保荐戒子品行、担保其受戒资格,通常由开戒丛林的监院担任。
演礼大师: 教授戒子登规行礼及戒坛一切礼仪规范。
纠仪大师: 在仪式中随时纠正戒子仪轨细节。
提科大师: 负责经堂诵经礼忏及相关事务。
登箓大师: 负责填写受戒凭证“登真箓”,并为戒子起道号。
引请大师(迎请大师): 主持道场科仪,担任高功法师。
八大师亦需出家十年以上,且须通达典籍,持戒精严。现代全真传戒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主办,传戒宫观承办,传戒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十八天。期间,律师与八大师共同为戒子传授《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
六、 法统衣钵:传承之圣物
全真派开坛传戒,必恭请法统临坛。须专设供奉法统的祖堂与香案正位,虔诚启请。法统临坛,象征着历代祖师大律师亲临见证,更是本坛戒子接续法脉、传承道统的神圣依据,具有无上的“师宝”权威。若无法统临坛,按道教仪轨则不能开坛传戒。
所谓“法统”,即《全真律脉传承宗谱》(亦称“律统”),是全真龙门律宗传授三坛大戒的圣物与信物。自第一代大律师赵道坚祖师起,法统记载了历代方丈大律师的履历、籍贯、传戒次数与地点等,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被誉为“全真龙门律脉正宗”,是戒法传承的核心象征。历史上法统亦有支脉流衍,如北京白云观称“白云堂”、成都二仙庵称“碧洞堂”、武汉长春观称“来成堂”、西安八仙宫称“终南堂”等。
衣钵则是律师向戒子亲授的戒衣戒钵,乃传承太上法脉的重要实物凭证。所谓“千真授受,凭戒律以为基;诸祖相承,指三衣以为凭。”三衣一钵,象征着戒法的清净传承,唯有宿具善根者方能信受奉持。依《三衣格》:
受初真戒,着初真信衣(计二百四十条,三台十褶,云带二拽),配净巾芒鞋。需行千二百善,持诵《清静经》、《大通经》、《洞古经》,可得真人戒果。
受中极戒,着轻尘净衣(浅蓝单布或纯棉,三台云带),配净巾芒鞋。需行二千四百善,持玉帝大法,可得地仙戒果。
受天仙大戒,着天仙霞衣(领直开,袖不合缝,霞带云边),戴五岳真形冠,着五云轻履。需行持圆满,方证天仙戒果。
七、 三坛大戒:次第之精义
“千真授受,凭戒律以为基。”三坛大戒如渡人宝筏,助修道者抵达性善彼岸。王常月祖师《初真戒律》规定:凡初入太上法门者,无论道俗,必先遵依金科玉律、三洞戒文,循序受持“三皈依戒”、“太上老君积功归根五戒”、“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此三戒受持无虞,方可进阶受“中极三百大戒”。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
1、初真戒:
内容:三皈依戒(皈依道、经、师三宝,天地枢纽、神仙根基)、积功归根五戒(杀、盗、淫、妄、酒,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初真十戒(降伏身心之要)、女真九戒(坤道专持)。
精义:学道之士,必以求戒为师,持戒为命。三皈五戒是基础,初真十戒(或女真九戒)是进一步规范身心的阶梯。
2、中极大戒:
全称《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又称“智慧观身戒”、“保仙灵文”,传为玉清元始天尊所授。
戒品:分上、中、下三品,共三百条(上元84条、中元36条、下元180条),故称《中极三百大戒经》。
地位:全真规定,未受此戒者,不得担任证盟、监戒二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
内涵:戒条涵盖正念修持至待人接物,既有符合社会公德与儒家伦理者(如忠上、恤下、敬老、不欺幼),亦侧重道人日常行径规范(如戒杀生、戒酒、戒恶口)。更深层在于体现道教教义的道德尺度(如不轻慢三宝、不迷信外道邪术,强调忍人所不能忍、断人所不能断、学人所不能学、容人所不能容)。持守中极戒,是增进全真道人日常修行、砥砺心性的关键。
3、天仙大戒:
全称《三坛圆满天仙大戒》,柳守元祖师誉其为“无上妙门,飞身宝筏”。
地位:全真规定,未受此戒者,不得为传教本师(律师)。受天仙大戒者称“妙道师”。传统上多于三元节举行传授大典。
内容:共二百七十戒条,即二十七项“十种不可称量”(据传为天仙初祖孚佑帝君所传),按智慧、慈悲、含忍、行动、修心、善业、精进、饰身、遣情、普心十种核心要义排列。
功德:受持此法,能“得生无量智慧,增无量善因,灭无量业障,消无量烦恼,延无量寿算,长无量福田”,直指超越与解脱。
圆满:天仙大戒是三坛传戒的最高阶与圆满果位。唯有持守三百中极大戒毫无过犯者,方有资格受此大戒。三坛次第圆满,标志着戒子道业臻于成熟。
八、戒为登真之钥
道教视戒律为“仙道纲领”,其生命力在于严谨的传承。戒律精严,乃全真道徒立身行持之准则。道士不受戒,其身无德,则名不副实;唯有通过受戒仪式的庄严洗礼与戒律教育的深刻熏陶,方能成为玄门合格之栋梁。学道者首务积善、定念、修德、理身,而持戒实为贯穿始终之要道。所谓“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此“箓”即登真箓,乃奉道者名登仙籍之凭证。
传戒期间,戒子须严守作息,精进修习演礼、经义、科仪等道教功课。传戒圆满后,由律坛颁发中国道教协会制作的净戒牒,作为正式受戒之凭据。若戒子日后背弃信仰或严重破戒,经核实并报中国道教协会核准,其所持净戒牒将被宣告失效并公告。全真传戒,不仅是个体道业精进的庄严承诺,更是维系道脉纯正、确保法统绵延的千年古制,其精神内核——以戒为师、以德润身,于今时今日,依然闪耀着指引修道者澄心见性、济世利人的不朽光芒。
阅读到此,本文完毕。愿有缘读到本文的朋友,吉祥富贵,诸事顺意;
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欢迎大家点赞,转发,收藏!
发布于:山东省金鑫优配,新立方配资,线上股票配资代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